9月22日,《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在京通过专家评审。专家们表示,规划内容符合国家规划和湖北实际,体现了湖北的特殊使命和担当,对加快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。 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处处长常贤波介绍,《规划》分五部分,第一部分“总论”明确提出“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”的战略定位,要求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之“腰”和国土“天元”的区位优势,打造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新支点、文化创新新高地、绿色发展新引擎。 第二部分为“坚持生态优先,共抓大保护”,采取正向思维,提出“哪些事情需要做”。重点包括维护长江水生态安全、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等内容。 第三部分为“强化生态约束,不搞大开发”,采取逆向思维,明确规定“哪些事情不能做”。如强化生态红线约束,实施各类红线区域“一张图管理”;建立负面清单制度,从产业、区域、河段、环境信用等方面把好绿色准入关口,对沿江8个市州港口岸线开发和利用提出控制性目标;强化资源承载约束总量,控制工业项目环境准入门槛,严格土地矿产资源管理。 第四部分为“践行生态路径,实现绿色发展”,采取引导思维,指出“未来怎么做”。包括建立综合立体交通走廊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宜居幸福城乡、文化长江建设、开放合作等内容。 第五部分为“保障措施”,将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,在流域生态补偿、湖泊湿地保护与建设、负面清单、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等方面展开先行先试。“《规划》站位高、定位准、措施实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评价,《规划》对其他省市制定长江经济带规划有示范作用。 《规划》如何更好落地——专家:做好武汉“中心”大文章 一方面要保护生态,一方面要绿色发展,两者如何有机结合,湖北如何落实? 9月22日,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中国社科院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评审专家们,纷纷围绕《规划》建言献策。 “《规划》对湖北生态环境问题可考虑更严峻些。”中科院地理所资深研究员毛汉英是“湖北通”,多次到湖北沿江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调研,曾起草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方案》,2009年向国家呼吁将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。 他说,近年来,湖北虽然对沿江非法岸线码头、重化工和造纸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,取得了很好成效,但沿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。只有对生态环境问题看得越透彻,保护的决心才会越大,落实绿色发展政策才会越彻底。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齐建国认为,绿色发展不是一味的“种花种草”,除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,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绿色发展。 他举例,湖北沿江重化工企业较多,全部关停不现实,关键要引导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,实现绿色生产、绿色制造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,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,实现转型升级。 “《规划》用改革的思路,对生态保护、生态约束、绿色发展提出努力的目标。”常纪文表示,湖北进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覆盖,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,生态补偿等,在全国具有改革示范作用。下一步,湖北要做好体制机制创新,让规划真正得到落实。 他认为,在实现绿色发展途径中,《规划》对沿江城镇还缺乏系统规划指导,如何让8市州协同发展,需进一步思考。 “区域协调发展,要充分发挥好武汉超级大城市的功能,做好‘中心’文章。”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,湖北是长江的“腰”,武汉是长江中游的中心,武汉的绿色发展对湖北甚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。 他表示,长江经济带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武汉若能发挥好科教、区位等优势,就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,践行《规划》中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、开放(自贸区建设)等绿色发展路径,就能带动沿江城市围绕武汉错位发展。(湖北日报)
|